我司参加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暨第九届“社会风险与校园安全”论坛

2023-08-31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社会风险与校园安全”论坛于2023年8月26日在暨南大学举行。论坛聚焦党的二十大以来校园安全、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实践,围绕“社会风险与校园安全”主题,深入探讨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社会风险治理、应急管理现代化与校园安全体系建设与安全治理等话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近1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广东省教育厅安全保卫处负责人出席本次论坛。


   

论坛由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和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由中南大学社会稳定风险研究评估中心、暨南大学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承办。论坛还得到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的支持。

论坛开幕式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桂蓉主持。暨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潘启亮教授和南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委会主任高山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词。

会上,高山教授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应急教育与校园安全发展报告》,对2023年中国校园安全的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校园安全建设的多个政策建议。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经连续主办了八届全国“校园安全与社会风险”高端学术论坛,出版了八本《中国应急教育与校园安全发展报告》,对我国的校园安全建设起到了重大影响作用。

图片

会议现场

研讨会上午进行了二场主旨报告,分别由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蔡立辉教授和副院长李伟权教授主持,共有11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报告发言。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朱正威教授做了题为“良性互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公共政策创新”的报告。他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在新发展阶段,公共政策的选择同样需要遵循统筹发展与安全这个基本准则。为此,他提出稳中求进、稳中求优、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公共政策创新与选择,以化解各类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从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李雪峰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式应急管理:核心理念与实现路径”的报告。他从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三个方面全面阐释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核心理念。为实现公共管理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可从长周期的战略性风险治理,中周期的战役性风险治理和短周期的战术性风险治理三个方面着手,把理念落地,实现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象明教授做了题为“影响极端天气下脆弱群体应急能力的关键因素与模式“报告。他指出在极端天气下脆弱群体的生成条件与特征,并认为脆弱群体的应急能力不仅会受到作为外部环境的结构(空间结构和网络结构)脆弱性的影响,也会受到脆弱群体自身知识脆弱性的影响,具体的影响模式有四种,即双高模式、高低模式、低高模式和双低模式。这四种模式依灾情和救援的发展而变化,总体上反映出极端天气下脆弱群体的应急能力由低到高,而其脆弱性由高到低的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唐钧教授做了题为“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推进学校安全发展“的报告。他从学校安全的全新风险环境和更高安全要求出发,提出校园安全的三重问题,即学校安全事件集中于三类危机的叠加、学校安全风险面临四重特征与规律的交织、学校安全管理仍存在四维深层次的系统问题。面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了全新风险导向和更优发展策略的六维对策,以实现新安全格局下的校园安全发展。

中南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王秉教授做了题为“正确打开校园安全文化:学习和践行优秀安全文化,做安全的智者和主人!“的报告。王秉指出安全认同文化、安全敬畏文化、安全“爱”文化、安全预防文化、安全责任文化、安全细节文化、安全学习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他从安全理念和知识、行为和技能方面总结了大学生安全素养40条和实验室安全素养20条。他认为,安全观念影响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影响安全意愿,安全意愿影响安全责任,安全责任规范安全行为,安全行为表现安全素养,安全素养决定安全基础。因此,需要学习和践行优秀安全文化,做安全的智者和主人。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蔡立辉教授做了题为“校园安全体系建设与校园安全治理“的报告。蔡立辉认为校园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包括了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分析校园安全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校园安全体系包括了权责统一的领导责任体系、立体联动的公共安全预防体系、科学精准的监测预警体系、融合高效的应急处置与决策指挥体系、系统完备的法规预案体系、常备高效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集中统一的应急保障体系、多元共治的社会协同应对体系和出新出彩的应急宣教体系等9个方面。他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的层面提出了提高校园安全治理能力的具体措施,包括:健全权责分明的应急责任体系,全面提升统筹协调能力;构建综合立体的风险管控体系,全面提升防范防治能力;完善统一权威的法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建设高效有序的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健全高校精准的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精密智控能力;打造共建共享的校园安全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社会共治能力;建立科学完备的基础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担当履职能力等七个方面,从而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以提升校园安全。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郭雪松教授做了题为“情景触发—组织重构”:基于任务驱动的复合型灾害适应性治理机制研究“的报告。郭雪松以情景演化与组织重构交互影响机理为切入点,探析复合型灾害适应性治理机制的实现路径。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2022年6月至8月陕西省复合型高温干旱灾害案例,通对对不同时间切片下任务参与组织的特征分析,就适应性灾害治理机制构建及完善等问题进行探讨。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容志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的教育运用场景及其风险治理“的报告。容志指出,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迎来第二次机器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应用,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教育赋能中,人工智能能够推动学习的适应性变革、教学的灵活性变革、评价的精准性变革和研发的敏捷性变革,解决传统教育的不足。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学生隐私安全、教学算法歧视、教育同质化等风险。他提出可从价值、制度、技术和文化四个方面来对人工智能的风险进行治理。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文宏教授做了题为“危机学习视角下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报告。他认为将危机学习纳入到校园建设过程中可以解决当前校园安全风险的同构循环性悖论。可从增强防范意识,提升防范能力、完善防范体系、促进风险防范的”双轨学习“模式四个方面将危机学习纳入到校园安全建设过程,而且应更注重“全过程、全链条”式的校园安全危机学习。最后他从危机学习视角提出校园安全建设的三个向度,即要强化组织间危机学习、强化危机学习效果和强化危机学习的可持续性。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地震预警与应急研究会会长顾林生教授做了题为“中日学校安全教育比较---以教师培养为案例”的报告。他提出我国安全教育的挑战是培养具有安全素养的人,需培养中小学生的生存能力、环境适应力、社会融合力。通过介绍日本的教职员的安全培养体系与模式,对我国当前师范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冉桦副主任做了题为“青少年教育应急事件的处置困境与应对策略”的报告。他认为教育的处置痛点在于政府部门职责边界问题、未成年人信息保护问题、法律规则适用盲区等问题。教育处置的难点在于网络舆情处置、涉敏节点应对、处置程度把控、责任主体认定、处置资金来源以及各方契合多元解纷六个方面。

下午分论坛围绕“大数据时代的应急管理现代化”“智能化与基于大数据的社会风险治理”“校园安全与教育治理”“校园安全与应急管理”“校园安全与企业发展论坛”五个主题开展,共60余名青年学者进行了研究汇报与学术交流,同时各大应急管理企业和校园安全培训企业共同商议以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为基层,搭建校园安全合作平台,进行产学教研的合作与交流。

本届论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探讨社会风险与校园安全相关领域的困境、挑战、机遇,探索地方治理创新的不同路径,解锁风险治理的实践密码,发现有效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图片

参会人员合影


阅读59
分享